助听器和眼镜一样,必须经过严格的一对一测听和严格的验配程序,方能选择到合适的助听器并发挥它的双重保护作用:“提高听力和保护听力”。助听器也不一定非要某一种的就好!主要是要适合你的听力。首先你应当到各听力中心作一个听力测试,然后根据本人的听力损失情况用相应的补偿,这样才会达到配助听器的目的。
常用的助听器有以下几种,没有最好,各自有其优点和不足
耳背机 (挂耳后,无线):普通、开放式、迷你开放式 (耳背式中最小巧美观)
定制式 (隐形 塞耳内):耳内式、耳道式、深耳道式(定制式中最小巧隐形)
如果有并两耳都有听力损失的话,还有一个问题要注意:就是两耳都要配戴。助听器不属于医保范围。助听器与人工耳蜗都是听力康复的有效手段,同为听力辅助设备,它们又有哪些区别呢?
一、刺激方式和感觉机理不同
助听器是一个电声放大器,它将声信号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加以放大后,再转换为声信号,把原本听力障碍患者听不到的声音,依照其需求加以放大。属于把小声放大成耳损患者能够听到的大声。
也就是说言语等声音信号放大后,通过中耳,传入内耳听觉感受器(耳蜗毛细胞),产生生物电信号,传到听神经,让听力障碍者听到。所以这就要求患者有残存耳蜗毛细胞(即残余听力)可以利用。如果残存耳蜗毛细胞极少,甚至没有(残存的听力少,为极重度听力损失,或失聪),产生不了足够的生物电,说明这时助听器就无效了,需要通过人工耳蜗来帮助。
人工耳蜗是一种电子装置,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言语等声信号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耳蜗中的电极系统(也就是说通过电极传来的外界电信号代替耳蜗毛细胞产生的生物电,即绕过受损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使听神经产生活动来重建听障者的听觉功能,所以人工耳蜗不要求患者有残存耳蜗毛细胞(即残余听力),只要有可利用的完整的听神经功能就行。
二、在听觉中枢的感觉不同
助听器只是仅仅放大声音,因此听力障碍患者听到的还是声音的感觉。当然如果助听器性能不够好,或调试不当,听到的声音就会有失真(也就是常说的变调),或听不清楚等。
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确切的说并不是感觉到声音,而是感觉到一种电刺激感,开始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是要经过一对一的感觉学习,这种感觉需要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和声音的理解建立有机的条件反射。一旦训练好了,对言语的理解效果就很好,但是说话的语气以及音乐等就相对复杂多了,掌握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也就是说有难度了。
这里要强调的是人工耳蜗和助听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感觉,但同一个人对这两种感觉可以融合为一种感觉的,也就是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同时使用,而且是越早越好,越容易融合。
三、适用人群范围不同
助听器适合于轻度至重度听力损失的患者,即病人还有残余听力,一般在90分贝以内,患者使用助听器后还是有效果的。当然,部分患者残余听力在90分贝以上,戴助听器也可以听到声音,但是,这个声音的清晰度会很差,尤其是语言,不知道别人说了什么,所以一般来说轻、中度和重度听力损失者使用助听器获益会最大。
人工耳蜗植入适用于双耳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损的患者(即借助助听器或其他助听设备无法改善听力及言语理解能力者),要求植入对象无智力障碍,无严重耳蜗畸形,无严重的全身疾病等。
四、听力补偿方面也有所不同
在声学效果上,当听力损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助听器对高频补偿就不足。人工耳蜗由于植入电极达到耳蜗低频较难,因此低频补偿不够,所以植入耳蜗的孩子,有时会对声调感觉不好,感受低频有困难,这时最好能在另一未做人工耳蜗的耳朵配戴助听器,利用残余的低频听力来进行低频补足,这样往往比只使用人工耳蜗的孩子有更好的语言发展。当然国外也有人单侧耳同时使用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总之,助听器的低中频补偿更占优势,相比之下人工耳蜗高频补偿更占优势。
此外,助听器只是外部配戴,无创伤性,尤其是深耳道式助听器更具隐蔽性。人工耳蜗是需要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到耳蜗内的,具有一定创伤性和手术风险,若植入体有损坏或故障都需重新手术。言语处理器是个外置的装置,佩戴欠隐蔽性。
五、人工耳蜗和助听器的价格差异较大
一个人工耳蜗的设备加手术费约需20-30万元左右,助听器价格则为每只几千元-三万元左右。
但无论是配戴助听器还是植入人工耳蜗,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尤其是人工耳蜗,通过它直接感到的不是我们一般说话的声音,而是一种“人工形成的感觉”,所以人工耳蜗手术后,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的适应,等到大脑的听觉皮层建立起一套对人工耳蜗产生的电脉冲理解为各种声音的条件反射后,才能有听觉功能,即听觉重塑。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并不矛盾,两者各有所长,在临床上,都是听力补偿的有效办法。对于一个耳损患者,是合适配戴助听器,还是合适植入人工耳蜗,应该由专业医生和听力师在做完全面的详细的检查后根据患者的情况(主要是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损失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